四川一高校宿舍收空调租赁费,单个宿舍四年交 1680 元,这合理吗?学校应该承担···
这个还算好的,起码人家给了你选择权,你不交钱就不用,之前陕西有个大学,空调不交租赁费直接不给毕业证,这种操作就属于明晃晃的要挟了。

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这次的事,表面上看是个小事,但仔细一琢磨,这套操作和很多学校是一个路数。
学生反映说,宿舍装了空调,但想用得交租赁费,按宿舍来算,四年1680块钱。
换算一下,一年420块,六个人平摊下来,一个人一年也就70多块钱。

听上去不算什么大钱,但问题不是贵不贵,而是这钱是谁定的、怎么收的、背后的逻辑是什么。
学校的回应也很标准:空调是外包公司装的,费用是公司定的,学校不参与定价。

你去问学校,他们会告诉你“这是市场行为”,你要用就交钱,不用就算。
但现实是,这种所谓的“市场行为”是学校一手引进的,没有学校的同意,外包公司进得来?
宿舍楼、电路改造、空调位置、使用规则,全是学校说了算。
学校既然能把权利交给外包公司,自然也能定游戏规则,可他们选择的是把最关键的环节甩出去,让公司来收钱,自己站在一边当“旁观者”。
外包公司为什么乐意?
很简单,这是一笔稳赚不赔的生意。
一台宿舍空调,批发价也就1500左右,大批量采购还能更低,装进学校第一年就能收回成本。
六人间一年收420,两年后就开始纯盈利。
一个中等规模的学院,几百间宿舍,外包公司一年就能收几十万,还不需要去拉客户、做推广,学校直接把人锁在宿舍里等着交钱。
更妙的是,这种租赁合同往往是按年收,不管你一年开了几次机、用多久,都按整年算,你就算只在夏天开两个月,也得交满一年的钱。
这种模式在其他学校也有。
长沙的中南大学,学生交完住宿费发现空调用不了,一问才知道,要先交400块租金和30块遥控器押金才行。

交完钱,去宿管领遥控器才能开机,不交就挂着当摆设。
学校说这是自愿的,可夏天三十七八度的屋子,风扇吹不动热风,窗户一开全是蚊子,学生哪有什么真正的选择权?
不交钱,就是等着热到中暑。
还有更精细的“操作”:学校会说是“宿舍协商决定要不要租空调”。
这听起来很民主,但现实是,一间宿舍六个人,只要有大多数人愿意交钱,剩下的人也得跟着交。
你不交,别人会觉得你拖后腿,关系搞僵了,四年宿舍生活都别想好过。
这不是协商,是变相逼迫。
更让人无奈的是,这些学校在空调问题上表现得特别“节俭”,但在其他花钱的地方却一点都不手软。
新生开学典礼、毕业典礼、校庆、各种晚会,动辄几十万上百万。
舞台搭建请演出公司,灯光音响全套配齐,背景板、拱门、横幅、无人机航拍一样不少。
有的学校甚至会为了校庆搞一场大型文艺汇演,请明星来站台,热闹得跟演唱会一样。
这些钱一花就是几十万,真要给宿舍装空调,早够全校用上了。
说白了,这不是没钱,是不想把钱花在学生日常生活上。
晚会、典礼、校庆能拍照片发公众号、能进新闻、能当政绩写进总结报告,宿舍空调、热水器、厕所改造这些事,没法出彩,也没法加分,所以永远被放在优先级的末尾。
反正学生熬一熬就过去了,能忍的忍,不能忍的自己掏钱解决。
外包模式对学校的好处就是省事省钱。
设备不是自己的,维护不归自己管,坏了公司修,收钱公司收。
出了问题,学校只需要一句“找服务商”就能把学生打发走。
但学生交的钱里有没有学校的分成?外包公司是怎么进校的?合同有没有公开?
这些信息学生永远看不到。
有的学校还把空调租金直接藏进住宿费里,表面上说“我们不单独收费”,实际上住宿费比周边学校高出一大截。
你根本不知道自己交的钱里,有多少是空调费,有多少是别的费用,因为没有明细、没有账单,所有费用都打包收走。
这种做法比明着收租金还让人防不胜防。
这类问题不只是空调租赁费本身,而是折射出高校对学生的态度。
你是学生,但在他们眼里,你更像一个被绑定了四年的固定客户,所有生活环节都可以设计成收费点:洗衣机扫码付费,饮水机扫码付费,打印机扫码付费,快递柜扫码付费。
每一笔都是小钱,但全校上万学生加起来就是一笔不小的收入。
问题在于,这些收费项目很多本该是学校的责任。
你盖宿舍楼,就该考虑夏天能不能住、冬天能不能暖,而不是先把壳子建好再交给外包公司去做生意。
你要说没钱,就该公开账目,让学生知道钱都花在哪了,而不是一边喊资金紧张,一边在舞台上搞声光电。
其实真要解决空调问题并不难。
一是学校自己出钱统一采购,按宿舍收电费,透明清楚;二是引入外包公司,但要公开招标、定价合理,合同细节对学生公开,不能藏着掖着。
对家庭困难的学生,应该有减免或者缓交的政策,而不是逼着他们和室友谈判。
教育不是生意,宿舍也不是旅馆。
学生花钱来上学,不是来体验各种收费套路的。
真正好的学校,不是靠一次校庆、一次典礼让学生感动,而是让他们在最热的夏天睡得安稳、在最冷的冬天洗上热水澡。
舞台灯光再亮,也比不上宿舍里的一阵凉风;航拍画面再漂亮,也比不上厕所的下水道通畅。
有些学校喜欢把“学生第一”挂在嘴边,但落实到生活中,就是“学生先掏钱”。
这种心态不改,空调租赁费的争议还会一轮又一轮地闹下去。
真正把学生当成自己人,就该先解决他们的日常需求,再去搞那些好看的场面工程。
等哪天学生不必为开空调的事发愁,这些学校才有资格说一句“我们做到了以生为本”。